"Thought is only a flash between two long nights, but this flash is everything."

---Henri Poincare

2018年5月14日星期一

人口、地产和大学

2017年对我来说是有记忆里面最难熬的一年,无论是创业的事情遭遇了背叛和驱逐,还是后来仓促的职业选择又碰到了一个难以言表的公司主体和最终看到了一群人的完全不加掩饰的面貌,以及还有更多的对于内心的折磨的事情。八卦虽然精彩,但痛苦也只有自己在意,到了这个年纪也更加无心去倾诉自己的痛苦和失落了。

然而2017年,特别是到了2018年,对于几乎所有大陆的金融从业人员来说,大概率来说都不会太美好的回忆,甚至也许只是更长的一段极其不美好回来的开始而已。无论当年是为何导致了国内金融杠杆的高企,但无论从从业的感受和数据上来看,杠杆都已经太高了,高到了16年末17年初,我们认为资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只能保一个,但似乎国家并不愿意轻易的放弃任何一方面,所以轰轰烈烈的突然转头而下的去杠杆的运动就开始了。国家打了几个“响指”,几乎全部的从业人员都得了感冒,一时间不是被“劝退”就是“裸辞”,甚至在2008年的时候,我也没有印象国内金融行业的场面有这么的惨烈。无论是幸运还是不幸,依然在岗位上面的从业人员,面对着过去的资产开始频频出事、现在的资产找不到资金匹配、未来可能面临已经“阵亡”的前同事们同样的结果的担忧,忧虑的度过着每一天。

在中国,最核心的问题,不仅仅是金融从业人员关心的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到底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到底是会转头向下,还是长期横盘,亦或者在一段时间的高压调控之后回到“常态”重新起飞?面对监管机构的每个周末的常态化“加班”,从17年第四季度迄今,我的想法一直是比较悲观的,虽然依然新闻中还是贴着某某城市已经没有房子可以购买、开盘当日几小时售罄之类的消息,早已深谙地产商坑蒙拐骗这一套的我已经天然的对此产生了免疫,甚至是恶心。我所见到的是上海地产交易量的急剧萎缩,大型楼盘里面的转让后的装修的吵闹频率开始明显的下降了,房价虽然没降,但是没有交易量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无量涨停,一种就是无量跌停。在我们这样传统的信贷从业人员心中,一线城市的房子的量价是急剧指标意义的,所以在我跟很多同样是甚至是更老的“老信贷”的聊天中,我们都不由自主的表示,现在房子到底如何,有点看不清楚了。(当然我也一直告诉自己,也许是最近自己如此的不顺的遭遇,增加了我的悲观的自反馈,但从逻辑和理性上来看,这样的结论也并不是特别情绪化的。)自然地,一线都不被看好,二三四线城市理应更差才对。

前几天我在家中走来走去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认为的最核心的导致未来地产行业不会再那么美好的问题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声,特别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中国吃了当年“人口大跃进+住房改革”的红利20年,现在逐渐开始走入了“独生子女”时代的红利终结时期,虽然二胎已经放开,但是经济结构的变化早已发生,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不那么爱生了,至少不会整天想着是不是国家还可以开放“三胎”政策,当然抚育和安排子女未来“幸福物质和精神生活”(说白了就是房子和教育)的难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父母的能力,养而无法教好的背景下,很多人也放弃了二胎的政策。

于是我在想,那是不是中国压根就不需要那么多大学了?学生都快没了。现在正常一个地级市,有个两三个大学很正常,新生人生即将减少那么多,岂不是这些大学就要不行了。当我把这个半开玩笑的跟我的正在三线城市大学里面任教的同学说的时候,她倒是惊讶的告诉我一个事实,一个改变了我对于整体局势的判断的事实。姐们说,也许未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我有一个常识性的惯性错误就是我还是基于我当年的大学的录取率的印象来分析的,或者是基于我读的“一线”大学的录取率假设上得到的结论。虽然我没并没有认真去查相应的数据,但是我认为她说的应该是事实。实际上,国家现在正在把农村的新生人口往二线和三线城市去调动,虽然现在大量的出现对于阶级无法跃迁的所谓焦虑,各种寒门再也出不了贵子的焦虑,但是城镇化搞了这么多年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人口依然还是非常之大,巨大的农业有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利于也不适合促进农业科技化进一步深入。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农业劳动生产率再大幅提高,那么多的人口去哪里?何况,我正在感受到民工离开一线城市的感觉,因为一线城市房地产投资的未来趋势恰恰是被看衰的。

所以二三四线城市里面的大学,成为了现在人口第二次城镇化的重要核心,第一次城镇化不可避免的是人口向最高端的一线城市流入,但是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饱和的阶段,一流大学也开始逐渐将更一流的国际地位当做了更重要的目标,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养个10来所一流大学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人口改革的重心开始来到了二线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无论通过现在的户籍放松来吸引新的居民还是依靠放开这些区域大学的录取率来获取未来的居民,将更多的“不那么优秀”的人口吸收到二三线城市里面,其中自然更多的是来自于更小的城市(因为一线城市的高考生具备更加easy的高考模式),这样农村或者更弱城镇的人口开始被吸收到这部分城市里面。这里的大学不一定会过的不好,而这里的地产甚至不一定弱于一线城市的增幅,虽然可能单价永远没有办法达到“上北深广”的水平。

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上海出现了,豪宅供不应求而刚需却不那么热闹的问题,但二三线城市刚需简直是热到难以理解的程度(当然了,限购强度的不同也将炒房必然的吸引到了二三线城市)但我认为这种情况是更广泛的逻辑基础。

中国在未来的10年内,人口的高速流动区域应该是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向核心二三线城市流动,基于户籍政策和大学录取率的扭曲。而一线城市的流动性开始下降,甚至出现反向流动的情况,但房价因为集中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对于核心资产追求或者简单的“顶层人士刚需”不会出现太大的松动。

也许只要中国的经济整体以及汇率不出现太大的问题,不出现类似政治巨变或者战争这样的巨大底线击破的情况,很多人所期望的地产崩盘不会到来,地产价格也许还会继续上升,甚至可以说在人类自然地通胀体系下肯定会上升。但是也许地产慢慢的,真的会不再是中国唯一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但现在的控“金融资金”、控地产融资来降杠杆的行为,真的会消灭泡沫么?我认为不会,泡沫只会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泡沫几乎不可能被消除。因为资本永远在逐利、国家永远在“刺激经济”,而现在的泡沫,毫无疑问的已经集中在了中国“不那么具有技术硬含量的”、偏‘软’”的所谓科技行业估值以及那“娱乐至死”到无法理解的高估值的传媒领域之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