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最大利润与通胀水平的认知
毫无疑问,无论我们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早已经进入了逆全球化(Deglobalisation)的进程中。从过去到现在,大部分人的思维都只能缓慢地去适应每一个新常态,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感觉到在这样的过程需要反复地去提醒自己、才能够不断防止进入原有的思维定式。更何况我们这一代人,从开始记事起就恰好伴随了国家从开始工业化、全球化并走向最高点的轨迹,“越来越好”这个潜在预期也深深扎根在了我们这一代人心中,而这也许恰恰造成了这一代人在当下更显得格外悲观。但,无论在哪个剧变的时代里面,具有什么样思维模式的人才能更快速的接受并基于新的常态去思考,才是我们更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恰恰是具有更清晰、更广泛的常识的、同时又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快放弃无谓“幻想”的那批人。
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认识到全球化的优势在于:“论点1”——基于专业化下的成本集约性,所以各方都能实现相对的最大利益;这几年,我们肯定在不停的听到或看到各类文章或者短视频,其主要意思是,在美国“发起”贸易战之后,美国就开始了数年难以被抑制的通货膨胀,“论点2”——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回头依靠我国来提供更加廉价的商品才能解决其自身的通胀问题。
这样的观点的背后有一个底层逻辑,那就是他们理解的全球化是在全球寻找并采购成本最低(当然有各种约束条件下的“相对最低”,既然不是学术论文,不想写的非常啰嗦了,互相理解吧)来实现企业或者国家的利润最大化。如果不是这样操作,那么必然会造成相应的企业成本的提高,并且最终引发对应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上升。正因为我们国家在几乎所有中低档消费品、工业品类上都具有着或者曾经具有着成本优势,所以基于任何的原因不从我们这里采购都是不理性的,最终会导致你国的通胀大幅上升。
这个逻辑似乎没有错,但似乎也不一定对。正如上一段括号中说的,作为一个企业是否采购另一国的产品,除了成本自然会有其他的约束条件,比如环保偏好、双方关系的好坏、甚至你们想说的政治上的出发点等等。但是,如果一个很大的市场A,比如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几乎不再采购一个成本相对最低的市场C的产品之后,是否A国家的企业利润一定会下降?
一般来说,短期上肯定会,但是中长期来说,几乎不太可能,当然这也取决于位于不同价值链中的产品类型。对于A市场中的消费者来说,“具有全球几乎最低价格商品”不再进口之后的情况,就如同在疫情期间需要极高的价格去购买甚至根本买不到的卫生纸一样,某个产品突然涨价或者消失了一段时间,然后出现了新的另一个品牌的同类商品的稳定供货,是贵一点,但也就是贵一点,然而也不可能不用了。于是很快的,这个产品类别在新的供应链、新的价格等要素上稳定了下来,消失的只是原来的供应商罢了。那么利润是否一定会下降?这个问题学过前几节课经济学101的朋友都能回答,只是个刚性与否的问题。就比如卫生纸,一大包贵了2块钱,你就不买了么?
所以但凡只要了解经济学101的原理,只要是成本上升可以通过价格提高来转嫁给消费者的商品类别,在A国供应该商品的企业不太会在销售环节中出现利润率的大幅下降。当然,这会产生为了寻找新的供应商的相应成本,但这是一次性的成本,对于中低消费品而言,也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换个角度来说,如果C国提供的商品大部分都是中低档消费品、工业品之类的,那么这样的整体切割会造成A国出现一段时间的“找寻”以及重新建立供应链路径的成本,但对于企业长期的利润率来说,很难造成巨大的问题。
那我们来说说更为整体的问题,那就是通胀。在上述的操作下,是否会造成A国的通胀的上升?短期来说,肯定是的,但长期来说,并不一定。
首先,通胀的测算方式是,“第T+1测算周期”里面的一篮子消费品价格指数相对于“第T测算周期”内的一篮子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变化”幅度。当A市场不断地取消着对“具有全球几乎最低价格商品”的C市场的采购、或者取消C市场的全部某类或全部类商品的决定是一次性的只不过伴随着过去采购的商品的不断到岸直至全部结束的过程,那么必然的,因为后续采购价格的增加,A国的通胀水平会上升并保持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一段时间。但是正因为通胀测算的是”变化“,当A市场再也不存在C市场的新增商品进入之后,A市场在后续的变化中就没有了”增量“,通胀不再基于这个原因而发生变化。当然,如果再次大规模采购“价格更低”的产品,A国的通胀水平自然会因为这个“减量”的出现而下降,但这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也不是必然就会发生的事情。
诚然,我们天天都在说资本家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但是资本家也会因为政治、爱好、信仰等原因来做出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选择。然而,我们其实始终没有讨论这个问题,实质上来说上面讨论的核心是,即使不采购“具有全球几乎最低价格商品”,资本家也许会付出一些“找寻成本”,但并不一定会影响其长期的利润率。同时,这样的行为在经历过“阵痛期”后,也不一定能长期影响一国的通胀水平。
当然了,能言善辩者也会提出问题,A国的企业和企业之间会发生竞争,如果A国的企业alpha不采购“具有全球几乎最低价格商品”,A国企业beta可以去采购,然后企业beta就有了相对成本优势,最终会干掉企业alpha。没错,但如果A国是通过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整体立法禁止了其国内企业采购C国的产品呢?这样的效应在法治背景下应该就会消失。同时,特别是如果C国的产品基本都是中低档、可替代的产品时,并基于上述关于利润率的讨论,对于A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也没有冒着违法的风险去“走私”这些商品的动力。
所以,“可替代性”几乎不与“具有全球几乎最低价格”密切相关,同时更不与“不采购我的产品会造成你国通胀大幅上升”密切相关。用压扁自身产业利润增加的层级来获得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优势,并不一定有效,同时还会负面影响着国内企业和居民利润的获取,从而导致国内消费水平无法提升。比“具有全球几乎最低价格商品”更高的价格不一定会带来产品竞争力、国内消费力的下降,相反的一味通过追寻最低价格来争取国际市场,才可能导致更多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