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过“香港四大才子”中有一位叫做蔡澜,但知晓此名号的缘由自然是因为其中有更为出名的金庸先生,所以长年以来也就仅仅是知道蔡澜这个名字,甚至连样貌也不甚清楚。直到最近几年逐渐的在各种媒体平台上看到一些关于他的节目剪辑、书籍摘要以及参加的综艺节目等,慢慢开始对其熟悉并觉得有趣起来。觉得有趣并亲近的原因更多是因为蔡生一生所展现出来的活着的气质,很多都跟我以前的想法甚至做法不谋而合。
常人粗略扫几眼蔡生在各平台上的视频大致应该会得到一个类同的印象:活的非常潇洒、似乎很有钱、成名一辈子、号称有很多女朋友、香港人说其很有才华、一个整天笑眯眯的不太正经的老头子等等。价值观相对开放松弛之人大致会认为此人坚定的践行了嬉笑人生、恣意江湖;反之的则可能对其嗤之以鼻,认为毫无道德底线、没有奋斗精神整天吃喝玩乐、是个老不正经。当然,我并不亲身认识蔡生,无法窥看其真实内心到底是如何的光景,但从我浅浅的人生经验获得的对其的理解判断,蔡生应该大致是一个会让我喜欢的、对人生有着过人通透看法并能够付诸于自己人生选择的、放浪形骸但内心有着良善内核的、内有苍穹但早已不喜说教的、赶上了好时代一辈子比较顺遂的人间过客。不过无论我们如何看待他都已不重要。按照公告信息蔡生是在睡梦中没有痛苦的仙逝,从知道蔡生去世时,我就隐隐觉得有可能按照他的意愿采取了相对合法的方式完成了有尊严的死亡。网上搜搜发现与我有相当想法的人也不少,可能这也是大家对于蔡生的共同感知吧。昨天晚上正好翻到王晶的视频号聊到此事,王晶说这对蔡生来说也许不算坏事,到了这个年纪,老友们差不多都已经去世,前两年夫人也意外摔伤去世后,他已经没有什么人是能够跟他真正的沟通的了,离开这里跟老朋友们换个地方相聚,可能更加快乐。我深以为然。偶尔会在抖音之类的平台刷到那种口水流量视频,主题是说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能真正说话的人,约莫也跟王晶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与之相对应的一个态度就是,如果一个人让你觉得很烦、甚至会激怒你,其实最聪明的做法不是去想怎么反击对方,而是当这个人不存在,直接忽略掉,有可能直接赶出自己的生活即可。当然,有时候人生会遇到一段时间甚至一生都无法忽略的这种存在,但是将其当做内心一个重要的存在不停地去破坏自己的情绪自然是蠢人的做法。我自然也认为如果能找到这样一个可以真正说话的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不少人在当下你是觉得可以聊到一种内心很畅快感觉的状态,但是慢慢的你也许会发现,其中大部分人只是顺着你让你觉得你们之间聊的都很畅快,至于TA为什么要这样,自然会有千万种不同的原因;而有些人你们的当下确实是真正的达到了一种畅快的聊天,但是随着时间、距离特别是境遇的不同,逐渐发现失去了这样的魔力;有时候你们会在还没认定已经没了畅快聊天魔力的时候就分开了,所以往往在一段时间后某一方会想念这种感觉而想去重新激活,但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一段过去美好回忆的幻灭。然而人应该无法永远只把重要特别是需要去处理的现实的事情同自己去沟通,即使你在长跑、游泳、山间徒步的时候得到过多么快乐的独处感受。因为你说的自然是你会认可的,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更不会相反,这样的沟通永远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是为了自欺欺人。如果能做到长期只跟自己沟通的人,大体往往会出现多重人格,也就是俗称的精神病。所以人需要找到几个这样的人,去珍惜这样的人,来度过有涯的人生。过了哄哄闹闹的青少年时代之后,会发现人生其实是寂寞的,这是每个人的先天后天特异性在每个人的人生长河中累积、打磨、加剧之后造成多重差异性分化越发巨大之后的必然。所以绝大部分人才会不自觉或主动的让自己去趋同、认可、加入某种组织团体等任何具有共同标签形态的人之集合。很多时候不仅仅甚至不是为了利益,是因为害怕这种寂寞。在社会从奔腾的年代冷却下来之后,人和人的粘黏会自然地减弱,这种孤独感才更加的清晰可见。人们可以如海浪一般拥挤在武康大楼或者路易号的下面,但在这拥挤的人海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内心都难以摆脱这种寂寞的侵蚀,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我不知道如果我身边再无在乎之人之后是否还有生的执念,但在死后发现也无珍视之人或物可相聚才是真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