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 is only a flash between two long nights, but this flash is everything."

---Henri Poincare

2025年2月27日星期四

我们如何平静的与世界相处

最近一两个月跑步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然基于我的性格特点,我也会分析我为什么开始不断地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也许是年纪或者经历的累积,也许是从有意识开始在各种自发的或者被动的“竞争”的年限太长了觉得乏味了吧。我在过去的一个单位里面跟领导说过,我的性格里面有一个特点,在对方看来应该算是极大的缺陷,那就是我做某个工作久了,特别是得心应手之后就会觉得乏味,想寻找一点其他的东西“学习”,说是学习其实是为了符合中国文化而进行“润滑”的描述,其实上就是找点新的刺激点罢了。

今早翻看陈丹青的《除非我们亲历》的小册子,第一篇里面他在怀念跟高仓健的过往,里面写到高仓健在日本时候除下自己手上的本人定制版的Rolex给他,而他顺手也就送给了自己的父亲,甚至都没有发现这是一块独一无二的Rolex。过年时发送“骚扰祝福”时,意外的发现某位算有着比较久交往、且他本身也算有名的“朋友”,删去了我的微信,虽然对他的脾气和性格有着一定的了解,但也确实让我觉得有点“突如其来”了。

也许这样的意外,加上生活中日常会跟周边亲近之人不断产生的争吵,加速了我对于“争”这个事情的疲乏,从而进入了一个不用太多刻意就可以进入的新的状态,在看到某些谈话的视频的启发下,我称这种状态叫“沙发型人格”。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没有碰到我的核心利益,我不再输出太多我个人的观点;我转而更多的去聆听,当然,我得承认这代表了大部分的观点我将完全不会听进去;我会给予对方更多的认可和鼓励,同样的,我会在我不在乎你说了什么观点的情况下给你这样的结论;对于直面我而来的观点冲突之类的,我的态度是,不在乎、不反对、不争论。当然了,如果场面太难看,下次此人喊我见面,自然是少参加为好了。

为什么我要提陈丹青这个回忆,其实也恰恰是我在跑步时候思考这个问题想到的一个方面。就是实现“沙发型人格”,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你是不是性格好,何况咱们这个年纪了,性格早已定型很难有所改变,而我绝对不是一个“性格好”的人。我认为要真正实现平静的与世界相处,核心在于“不期待、不索求”,说白了就是不要去期待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好处。跟权贵相处,不去期待别人给你啥额外的帮助;跟有钱人相处,不去期待他会送你什么值钱玩意;跟有文化的人相处,不期待他能给你带来什么才情震撼;跟你觉得比你层次低的人相处,不要想着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什么你在别处得不到的崇拜或可以压榨的价值;跟帅哥美女相处,别指望你随便秀点优越性对方就能乖乖跟你回房间。如此,你自然容易实现去平静的去与世界相处。

当然,这绝对不是你就不需要靠周边的人去实现自己的生存、致富、出名之类的了。在你可以实现这样的心态的情况下,所有的事情的角度就变了,当你自己要做的事情需要时,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然而这种心态会让你很平静,因为你知道别人并不是应该给与你,而你也不是在指望某种不用付出相应对价的赠与,不期待下的对游戏规则的自然遵守,失败时会有失望,成功时会有喜悦,但不至于生活在患得患失、心情被外物过度牵扯的状态下。

在我大一大二的时候,我经常跟周围同学说,当一个人让你很恨或者很嫉妒的事情,你要做的事情不是不停地去想着报复他/她,而是去遗忘,当你不停地去恨、去嫉妒的时候,你最终会发现你就变成了他/她的样子,这样的你、这样发展下的世界自然不会是好的。你要做的仅仅是关注你想要的是什么、如何让你自己变得更好去接近你想要的、有需要外部支持的时候平静而坦然的去寻求帮助,大概率你会得到你所冀求的目标,只要这个目标相对是合理范围内的。

大部分的事情,也不是龇牙咧嘴、鬼喊鬼叫就能够得到的,当然按照上面的观点,如果确实需要这样做,也不妨当做一个表演课来完成。至少一个平静的人,会比面目狰狞、眼神飘忽的人要优雅可爱的多,不是么?

Life is just a show,so 别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