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 is only a flash between two long nights, but this flash is everything."

---Henri Poincare

2025年2月27日星期四

我们如何平静的与世界相处

最近一两个月跑步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然基于我的性格特点,我也会分析我为什么开始不断地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也许是年纪或者经历的累积,也许是从有意识开始在各种自发的或者被动的“竞争”的年限太长了觉得乏味了吧。我在过去的一个单位里面跟领导说过,我的性格里面有一个特点,在对方看来应该算是极大的缺陷,那就是我做某个工作久了,特别是得心应手之后就会觉得乏味,想寻找一点其他的东西“学习”,说是学习其实是为了符合中国文化而进行“润滑”的描述,其实上就是找点新的刺激点罢了。

今早翻看陈丹青的《除非我们亲历》的小册子,第一篇里面他在怀念跟高仓健的过往,里面写到高仓健在日本时候除下自己手上的本人定制版的Rolex给他,而他顺手也就送给了自己的父亲,甚至都没有发现这是一块独一无二的Rolex。过年时发送“骚扰祝福”时,意外的发现某位算有着比较久交往、且他本身也算有名的“朋友”,删去了我的微信,虽然对他的脾气和性格有着一定的了解,但也确实让我觉得有点“突如其来”了。

也许这样的意外,加上生活中日常会跟周边亲近之人不断产生的争吵,加速了我对于“争”这个事情的疲乏,从而进入了一个不用太多刻意就可以进入的新的状态,在看到某些谈话的视频的启发下,我称这种状态叫“沙发型人格”。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没有碰到我的核心利益,我不再输出太多我个人的观点;我转而更多的去聆听,当然,我得承认这代表了大部分的观点我将完全不会听进去;我会给予对方更多的认可和鼓励,同样的,我会在我不在乎你说了什么观点的情况下给你这样的结论;对于直面我而来的观点冲突之类的,我的态度是,不在乎、不反对、不争论。当然了,如果场面太难看,下次此人喊我见面,自然是少参加为好了。

为什么我要提陈丹青这个回忆,其实也恰恰是我在跑步时候思考这个问题想到的一个方面。就是实现“沙发型人格”,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你是不是性格好,何况咱们这个年纪了,性格早已定型很难有所改变,而我绝对不是一个“性格好”的人。我认为要真正实现平静的与世界相处,核心在于“不期待、不索求”,说白了就是不要去期待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好处。跟权贵相处,不去期待别人给你啥额外的帮助;跟有钱人相处,不去期待他会送你什么值钱玩意;跟有文化的人相处,不期待他能给你带来什么才情震撼;跟你觉得比你层次低的人相处,不要想着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什么你在别处得不到的崇拜或可以压榨的价值;跟帅哥美女相处,别指望你随便秀点优越性对方就能乖乖跟你回房间。如此,你自然容易实现去平静的去与世界相处。

当然,这绝对不是你就不需要靠周边的人去实现自己的生存、致富、出名之类的了。在你可以实现这样的心态的情况下,所有的事情的角度就变了,当你自己要做的事情需要时,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然而这种心态会让你很平静,因为你知道别人并不是应该给与你,而你也不是在指望某种不用付出相应对价的赠与,不期待下的对游戏规则的自然遵守,失败时会有失望,成功时会有喜悦,但不至于生活在患得患失、心情被外物过度牵扯的状态下。

在我大一大二的时候,我经常跟周围同学说,当一个人让你很恨或者很嫉妒的事情,你要做的事情不是不停地去想着报复他/她,而是去遗忘,当你不停地去恨、去嫉妒的时候,你最终会发现你就变成了他/她的样子,这样的你、这样发展下的世界自然不会是好的。你要做的仅仅是关注你想要的是什么、如何让你自己变得更好去接近你想要的、有需要外部支持的时候平静而坦然的去寻求帮助,大概率你会得到你所冀求的目标,只要这个目标相对是合理范围内的。

大部分的事情,也不是龇牙咧嘴、鬼喊鬼叫就能够得到的,当然按照上面的观点,如果确实需要这样做,也不妨当做一个表演课来完成。至少一个平静的人,会比面目狰狞、眼神飘忽的人要优雅可爱的多,不是么?

Life is just a show,so 别上头。

2025年2月1日星期六

等待戈多

今天看地图时无意扫到了附近的仁济东院儿中心,想起来最近听到的关于某个公益慈善基金会下面的儿童临终关怀的项目。以前有个年纪比较大的同事经常说起一句他们那边的俗语,大致的意思是小孩是不太畏惧死亡的,所以玩的疯起来会显得很夸张之类的,不过儿童自然也是对“死亡”有意识的,但是儿童时代的我毫无疑问的跟我现在对死亡的意识差异极大。小时候对死亡的认知是如何呢,我认为跟后来的差异的最大区别在于“纯粹”。小时候脑海中的死亡,没有太多的具象,没有太多的感受案例,没有更多的牵扯,就是一个生物体从此要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比如一个亲人、一个同学或者养的一只宠物。很多时候,一个不太熟悉的亲人的过世,远远不如自己养的小猫小狗的死亡更能让一个孩子伤心欲绝。

随时年纪越来越大之后,死亡也如同其他的各个词汇一样,牵连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所以当这个事件一次次复现在生命中并折射到意识里时,已经远远没有那么的纯粹了。亲人的死亡,不仅仅一定意味着伤心,或者至少说你本人的伤心;有时又意味着解脱,或许是生者的解脱,或许又是生者认为的死者的解脱;有时又意味着一种喜悦,生者可能会因此获得很多他一直想得到的东西;有时又意味着全面防御的开始,意味着社会关系极大的负面变化,意味着生者之间斗争的全面爆发,意味着需要很多很多后续的繁琐的手续的办理等等等等。但这似乎又都不是死亡本身,作为一个自然的规律,死亡依然是那么的纯粹,上述这些复杂性,依旧是人类社会所赋予的。死了,就是死了,什么后续都不会有了。

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过去每次看到“等待戈多”相关的文学或者哲学话题,我都觉得有点矫情,毕竟就如上面所说,自然性里的死亡永远是纯粹的,讨论这个话题有多大的意思呢?随着经历的增长,或者说这三四年自己人生里面负面经历的快速累积,死亡开始不断地在我脑海里出现。曾经看到过一个问题,大致的意思是既然每个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比如,有些人会说,成就一番事业(无论是权力、金钱、科技等等),让人们在后世都记得我这么个人。且不问真的能做到能够让“世人”记得你的层次的人能有几个,绝大部分人还能记得10年前你们省委书记叫啥么?20年前的中国首富是谁么?除了牛顿、柯西之类的,又有几个科学家的名字能被人记住?又有些人会说,赚够多的钱,让子女过上好日子。可惜大部分情况下,在你还没死的时候,子女们就开始算计你什么时候死,或者怎么快点、多点的拿到你的钱,也许你会心甘情愿,但又让人觉得那么心疼,尤其是如果你赚钱的过程伴随着相当的辛苦和风险的话。

这几年来,我还是觉得死了依然还是死了,关注“后续”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对死亡更多的经历和认知之后,我觉得最大的理解是对于“死亡是一个终点”的反复确信。死了就是死了,任何追求死了之后的追求都没有意义,死亡提醒我的是,死之前的每一天才是死亡的价值。没有死亡,每一天的价值都会被极大的稀释,甚至变得一文不值,没有终点的旅程,才是最令人绝望的旅途,更加无法让人去珍惜和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我高中时候就开始说一个道理,我说我认为“人生苦短”并不对,既然觉得是苦的,那就不会觉得短,应该是“人生苦长”才对。到今天我认为,人生正因为“短”才会越发显得有价值,而不得不被迫失去这样的每一天,才是最苦的根源。既然拥有着这样的、必然终有一天会到达有限终点的、当下充满着不会被稀释的价值的每一天,这样的一天的底色应该是“快乐”才对,而每一天日子里的或有的苦痛也只是去减少和稀释这样的“快乐”,而不是因为这些每一天或有的苦痛就意味着“每一天”从开始的那一刻的“赋值”就是苦难。

2022年5月我爸“突然”(也或者不能用突然来描述)去世的时候,恰逢自身和社会好多事情的并发,一时间之间甚至连悲伤都无法占据大部分的情绪,更谈不上去思考。然而也许正因为这样,就像一个沙漏一样因为一开始并没有彻底的破碎洒落,就会在这几年是不是的因为某些情绪、画面、时间、地点等等的触发而去释放本应在当时集中爆发的思绪,“死亡”成了这几年里面我常常思索的内容。伴随着这些复现,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的发生,我开始越来越不关心其他人的“对我”。对我的态度、对我的评价、对我的成就是否欣赏或羡慕、对我的失意是否嘲笑或宣传、是否会帮我、是否会害我(当然了,还是得保证自己的行为模式下不会招惹到别人导致被害)等等。在一个意外下让我找到了这个心态变化的一个具象,这各状态就如同6月2日那天我的“首野”,彻彻底底的崩溃在了无锡惠山上后面的3个小时。我是在跑,准确的说是走,不知道为了什么,但也不想放弃,但为什么不想放弃也不知道,只知道目标就是走到终点,至于走到终点是为了什么,为了奖牌?为了成绩?为了吹牛?似乎都不是。非常的痛苦,浑身都痛苦,想结束的理由在脑中如弹幕一般刷屏着,而坚持的理由却一个都找不到,或者最多就是那句“来都来了”,但奇怪的是就是一直维持着继续的状态,哪怕两次抽筋各休息了20分钟左右。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因为慢,因为不是大比赛人少,我在一个多小时,在山中前后一个人都没有,带着巨大的痛苦一个人在前行,但获得了极大的宁静。现在让我回想惠山这次跑野,其实刚结束时逢人便说的痛苦已经记不太清楚了,而这段山中只有痛苦为伴的独行时光,恰恰成了一个愉快的回忆,而这种独行反而是我更喜欢跑野的原因,而非其他的“有趣”、“回归山林”等等等等。在宁海的人山人海、人人争胜的欢腾中,我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反而在西湖跑山赛因为身体意外有些疲劳并扭伤脚踝开始步行最后10公里后,又获得了一段时间这样的宁静山林独行的快乐。

人生的底色也许永远是独行,所以更要珍惜那个愿意陪伴你和你愿意他/她陪伴的人;人生的底色至少目前我认为是快乐,所以如果现在的“每一天”的苦难将你的一天对冲到了痛苦,也不用太悲观,也不用去过多的关注目前“非常”快乐的人,毕竟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等待每个人的苦难的总量总体是成比例的,仅仅在区间分配上会不一致,在每个主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加上死亡这个最终的值,快乐与苦难之总和必将为零。快乐时快乐,痛苦时哀嚎,最起码去做做一个真诚对待自己的人。

毕竟到了最后的最后,每一个人的故事里都会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