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跑步的时候选择了听李诞以前的播客,刚开始放的一集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恰好昨天风大且冷,而且最近跑的比较勤快,感觉身体状态再跑一个很长的距离有点费劲,所以中途选择了改为绕世纪公园一周就回到张家浜往家跑了,第一集结束之后自动的进入了新的一集——《如何杀掉一只羊?并活在真实之中》,这集开始之后慢慢的就不再关注今天无法完成一个长距离除夕慢跑,更多的沉浸在这个播客和思考之中了。
内容没什么深奥的,甚至可以说略带一些粗俗。简单来说就是诞总作为一个内蒙牧区长大的人,在这些年各种视频号中看到的基于内蒙为背景的内容,觉得是那么的失真,而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却又因为刷这些久了之后,认为那些才是真正的内蒙。世界在视频类APP中变成了一个大号的迪士尼,我们越来越习惯生活在这些视频所给我们编织的“常识”、“知识”结构中,但事实上这些却与真实的情况相差甚远。
这似乎也是我想写点东西的原因之一——常识的扭曲,而且我认为这是有意为之的。这并不是说每一个UP主都是主动的参与方,但是舆论的引导和金流的分配,足够将无数的人“无意识”的吸引到这个方向上来极大加强这个效应。到了姜某的数学竞赛事件的时候,确实到了我接受的边界,看看满屏满号的“自豪”、对质疑者的冷嘲热讽、官方甚至还出面拱火和提供奖励等等,让我越发的觉得这个国家甚至世界是否已经集体失智。
中国人是特别愿意去相信“弯道超车”的,但是与这个词字面的意思略有不同,我们所说的弯道超车更多是基于某种“突然”的“创造”、通过不同于一般规律下的方式来实现其他国家已经实现的某些发明创造。好一点的情况是来了个“钱学森”,然后以一己之天才实现了超车;不那么好的情况就是通过了“剽窃”、“投机”、“不记成本”等方式来硬行实现某种程度、某段时间上的“并驾齐驱”甚至“超车”。不管怎么说,至少这几年之后,“弯道超车”这个词在我心中已经完全是一种负面的词汇,乍一听到首先是进行怀疑和思辨,而不是感到某些人所期待的自豪而摇旗呐喊,甚至为其买单。
所有的这类“突发”,都对是对某些客观规律的一种忽视,或者说是践踏。基于“投机”甚至“剽窃”的行为,甚至到了一种对于合法性的挑战,这只有在某些“法治环境”恶劣的国家才能被当做一种牟利或者谋取在爱国激情下合法化的可能;程度较轻的情况下,最起码侮辱了对时间和积累的客观性的尊重。比如在姜某的事件中,能引起那么多人广泛认为这件事是真实的基本常识缺陷有,(1)近些年在大学前甚至大部分大学里面数学教学的“解题化”、“脑筋急转化”等风气,让社会对于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已经完全局限在他们自己的九年义务制教育程度之内,认为数学不过就是那些师专老师在课堂上整天叫嚷的解题小tips,至于自己不懂的“奥数”就已经是数学的最高层次,但依然只是自己不懂的一些更高级的解题大tips罢了,所以既然只是些tips,那必然可以接受任何看起来没有足够系统教育的“天才”突然掌握了某些tips实现了困难问题的解答;(2)对于专业性的蔑视,说实话在前几眼看到这个新闻里面某些照片,特别是带着板书的照片的时候,我就对这个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一个常年如此“热爱”数学的人,不说板书里面有没有内容上的实质性错误,其板书的“专业性”表象性也应该是一眼可见的。不用说大佬们,你去看看好一点的数学系大三大四学生们的草稿纸,就能看出来巨大的差别,你可以涂涂画画,但是连积分符号都能写的各种不同,那是很难想象的;(3)稍微有些知识的人会说,那不是也有拉马努金这样的业余天才,折服了那么多的数学届大牛,也不说这个故事到底“折服程度”的真实性和范围性有多大,进入现代数学时代出现过几个拉马努金?而且发现他和引导他的人可是哈代,而不是又一个普通大学出来的业余爱好者,还是个开考研辅导班的。
我们国家的教育内容,迄今为止还停留在很多学科在历史上系统化最初的阶段,而时代早已进入了高度专业化的阶段,这些内容甚至在我们国家很多博士教学中都没有碰触,民众对于科学的现代性理解停留在了比较原始的阶段,这样也为相信“突发”创造了一片热土。就比如对于大模型训练的结果上,在算法能力落后(可以理解为车速不足)、历史发展积累不足(可以理解为车程时间不足)的背景下,无论你吹嘘自己的算法多么有效率(可以理解为车手技巧多高),你的最终积累肯定是落后于更为优异的“车速×车程”的。当然这说的非常不科学且粗糙,但这种就是最基本的常识,而不是那种被辩证法所污染的对世界的似是而非的理解。